负债人被起诉后无力偿还,应优先通过协商、调解等方式争取还款方案,并严格遵守法律程序避免刑事责任。以下是具体应对措施:
一、主动与债权人协商和解
表明还款意愿并提出可行方案
债务人需主动联系债权人,说明经济困境并提出分期、延期或减免利息等方案。例如,月薪5000元可承诺每月偿还1000元,并提供失业证明、病历等佐证材料。
签订书面协议保障权益
双方达成一致后需签订书面协议,明确还款金额、时间及违约责任,避免口头承诺失效。
二、参与法院调解或申请债务清理
抓住庭前调解机会
收到传票后立即联系法院调解员,提出分期计划。例如,某案例中债务人通过调解分期5年偿还20万元债务,避免被列入失信名单。
申请个人债务集中清理(类个人破产)
在试点地区(如浙江),若负债超过200万且非恶意拖欠,可申请3-5年收入全部用于还债,最终免除剩余债务并解除限高令。
三、配合法院执行程序
如实申报财产
收到《财产报告令》后10日内需申报所有财产(包括支付宝、微信余额),隐瞒可能构成拒执罪。
避免转移资产
不得将存款转给亲友或挂失工资卡提现,否则可能面临3年以下有期徒刑。
四、保护基本生活所需财产
根据《民事诉讼法》第243条,以下财产受保护:
家庭唯一住房(非豪宅)
衣物、家具等生活必需品
每月最低生活保障金(如北京1320元/月)
社保及养老金账户(超基本生活费部分除外)。
五、避免法律风险与二次伤害
拒执罪风险:有收入却拒不还款可能面临刑事处罚,需优先履行法院判决。
谨防诈骗:警惕“债务重组”等骗局,避免支付高额费用却无实际效果。
核心建议:债务人应优先通过庭前调解、个人债务集中清理等合法途径协商解决,同时严格遵守财产申报义务,保护基本生存权益。